憂鬱症,是掉進黑暗的沼澤裡越陷越深、不見天日;焦慮症,是腦海不斷浮現可怕的未來,而我們卻逃不過得面對明天的事實
恐慌症,不僅僅是恐慌而已,更多的是不知道何時恐慌會發作而影響他人的未知。
希望不要影響到別人、希望不造成負擔,多數時候生病的我們,都選擇隱瞞或是裝得若無其事,即使內心已經殘破不堪。
內容大要
心理的病也是病,不讓幫助成為依賴
有些人會說:「不要想太多就沒事了。」
不高興在痛苦中曬出藥單的求救,或是表現失常、發言緩慢而遭人厭惡。
多數人不知道患者背後已經承受了多少,才有辦法走出房門,面對今天 ( 已經不敢想到明天 )。
這時候,尋找身邊的親友聊聊天,傳達內心的不適,以及尋找專業協助,都不需要自責,只是內在的免疫力下降而已。
生病不是犯錯,就像天氣突然變冷,不小心打了個噴嚏,怎麼會是罪過?
陪伴生病親友的五個方法
身心恰好健康的親友,對於患者來說就像暖陽,往往我們想要呼救,卻又擔心傳遞了負能量。
然而,人生無論有沒有生病,都充滿著酸甜苦辣,情緒不是患者獨有的,只是疾病讓症狀推到了光譜的極端。有時候一起攜手度過,反而會成為共患難的美好回憶,給予願意提供幫助的人機會,也是讓自己早日康復的契機。
接續,我將會分享五種陪伴生病親友的方法,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好好的溫暖彼此。
一、表示自己是可求助的對象
就像難過到不知道怎麼辦時,我們往往滑著通訊錄、社群媒體,卻找不到一個能打電話的人。
假如有一個人願意主動表示可以提供支援,往往也能讓人有勇氣主動分享狀況,憂鬱、焦慮、恐慌並不是無時無刻在發生,但長期下來承受的痛苦如果有人能夠陪伴,會是很大的支柱。
二、展開以同理為前提的對話
分辨何謂「同理」、何謂「同情」。
比如「同理」是雖然我不能感同深受,但是我願意理解你的辛苦還有環境造成的無助與無奈,不批判也不過度建議。

純粹好奇、落井下石,高高在上的「同情」對方,這是讓人不適也沒必要的施捨。
選擇在放鬆的時刻簡單聊聊,不逼迫進度、要求對方快點好起來,只是陪伴時的順勢,作個溫柔且溫暖的小太陽即可。
三、意識何時是緊急情況
身為在患者旁邊的小夥伴,雖然我們不能像諮商心理師一樣提供專業的晤談與心理治療,卻能從對方的言語、行為中意識到是否有放棄生命的跡象。
如果因為症狀而行為失常,準備自傷或失去生存意志,還是得告知周遭重要他人,以保護對方安全。
此外,我們也可以藉由行動給予對方更多的幸福,比如一起閱讀、聽音樂、運動或是冥想,藉由生理的荷爾蒙分泌讓人感到快樂。
四、分享心理資源與有趣事物
可以分享關於疾病的相關懶人包,幫助釐清什麼是症狀引起的、並非他做錯了什麼,也可以分享一些無關緊要的迷因、梗圖,讓患者知道這個世界上有那麼一個人記得他、在乎他。
在我們陷入危機的時候,有可能連日常生活也毫無動力,這時贈送沐浴用品、速食調理包,也都可以幫助對方的生活更加規律並緩解痛苦。
五、協助看見世上美好的事物
當陷入低潮時,眼前彷彿蓋上了鬱悶的濾鏡,看任何事物,都會朝向糟糕的方向發展,這不是故意的,是症狀衍伸出的認知偏誤。
如果身邊的人可以多多分享美好的事物,比如在體力不錯時,前去大草原看看奔跑的狗狗、蔚藍的天空,一起呼吸新鮮的空氣,並且交換喜歡的書籍、分享其中的故事。
協助用多元的觀點看待同樣的事物,能夠幫助在陷入谷底的心情大幅好轉。
照顧他人,也別忘記照顧好自己
畢竟是陪伴,多多少少會有些期待、急迫存在,然而,我們不是諮商心理師,也不是精神科醫師,所能做的就是在餘裕期間給予更多的支持與動力。

有許多人過度付出,忘記了自己也有可能生病,記得韓劇《精神病房也能迎來清晨》中的主角多恩,也曾照顧病人到深陷憂鬱症當中。而在現實中,諮商心理師在工作結束察覺自己狀態有所異樣,也會尋找同行協助排解情緒。
無論是誰,都有可能遇上心理免疫力下降而生病的時候,因此在幫助他人前,別忘了最重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