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自我覺察 (self-awareness)?有哪六大好處?

我們在各種情境中,擁有對應的社會角色,從他人的反應、回饋、感受、表情中認識自己,我們稱為「鏡中自我」,彷彿自我的價值建構,來自於他人的評價,如同諺語「吾日三省吾身」一樣,假如過度,很容易就會陷入鑽牛角尖的情境。

根據社會心理學家 Tasha Eurich 指出,自我覺察不只是內省,在 5,000 人的心理研究參與者當中,只有 10~15% 的人在測驗中真正理解自我覺察的定義,並有效實踐自我覺察。

究竟真正的自我覺察是什麼?我們要如何平衡外在的眼光與自我的認知,藉此建立結構完整的價值觀,而不輕易搖擺而失去自我呢?

自我覺察 (Self-Awareness) 根據心理學家 Shelley Duval 與 Robert Wicklund 的基本定義,這是一種專注於自我的想法、意識與情緒,並不盲目服從內在自我的能力。

換句話說,是大眾所稱的「人間清醒」,無時無刻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舉止,並且掌控著人生的主導權。

也因此,自我覺察的能力與情緒、感受、想法的認知息息相關,也與正念 (無時無刻活在當下) 的狀態有所關聯,必須先學會同理自我,才有可能平衡外界與內在的認知。

畢竟,我們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主觀的,有可能可愛的貓咪,對別人來說是讓人過敏的大怪獸,有可能漂亮的草原因為曾經被蛇咬過,從此不敢再踏入。

所以,變得更加清醒而不再從眾真的是好事嗎?會不會傻傻地度過一生,讓生理機制維持運作就好,就不會徒增煩惱呢?

這些影響,都會間接影響我們是否願意變得清醒,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。

外界與內在,自我覺察 (Self-awareness) 的兩種劃分

一、公眾自我覺察 (Public self-awareness)

也就是為了社會化而擁有的覺察能力。

會意識到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,以及社會現況與主流趨勢,藉此有意識地融入群體。

然而,過度的公眾自我覺察,也常常會形成過度討好、忘記自我的狀況,引發迷茫與不安的內心躁動,甚至演變成討好型人格,衍生出憂鬱、焦慮⋯⋯等情緒。

比如在青春期,我們常常就會為了討人喜歡,可能忍耐許多觸犯自己界限的事情,像是同學借橡皮擦從來不還、垃圾到處亂丟、叫自己幫忙跑腿買零食⋯⋯。

許多創傷的產生或是無意的霸凌,也是在青春期尚未擁有足夠覺察能力時而發生的。

我們害怕只要說錯話就會被討厭,如「聚光燈效應」般在第一人格塑造的時期裡,害怕犯錯、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不夠完美,而對自己過度「自我覺察」。

二、私密自我覺察 (Private self-awareness)

平常是否有省思自我、撰寫日記的習慣?撰寫日記,尤其是透過書寫的形式,可以幫助我們緩解躁動的交律神經,並且緩和混亂的情緒,逐字逐句將概念流露於表,許多人在撰寫的同時,就感受到情緒釋放。

然而,長時間處於低潮,或是對自己會過度苛求、屬於「不完美的完美主義者」或是「糟糕主義者」,常常責怪自己、數落自己、把未來想得很糟糕的人們,撰寫日記反而會成為深化譴責的渠道。

小小的事情就這樣在小劇場上反覆演出,情緒不斷反芻無法釋放,壓抑在內心裡越想越鬱悶。

如果,能夠意識並觀察出自己當下的狀態,我們會歸類為內在的自我覺察,深度而純粹觀看自己的感受、反應,不帶任何的批判,僅僅思考來源可能是什麼

比如 30 歲 (成年早期) 是社會對婚姻、金錢指標的分水嶺,根據艾力克森 (Erikson) 的社會發展理論,我們面對的會是「發展親密關係」的課題。

這時候私密自我覺察、了解對關係的輪廓,就非常重要。

培養自我覺察 (Self-awareness) 能力有多重要?

願意清醒的人很少,就像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故事一樣,多數人恐懼著望著火在牆壁上晃呀晃,猜測那是妖魔鬼怪、猜測可能靠近會迎來攻擊,沒有一個人敢靠近,也沒有一個人能轉身。

最後,只有一個人回頭,發現只是熱騰騰的火焰,在這之後的洞口,是陽光普照的草原。這份清醒是孤獨的,除非大冒險結束以後回到洞口,有人願意接納。

這就好像一群迷途羔羊四處奔走,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,也不知道該往何處前進。

喪失或是沒有自我覺察能力的人,人生往往與消費主義、社會化深深掛勾,又或是感到格格不入,也就是哲學中所謂的「異化」。

他們覺得自己不屬於群體,強烈的孤單席捲全身,卻又不知道如何釋放這份難解的情緒。

延伸閱讀相關研究:《情緒長久壓抑,會改變人類基因?》

根據 The Eurich group 的研究表示,向內觀看自己,我們能夠意識到自我的價值觀、想法、感受與行為,甚至是他人認為的優缺點。

這幫助我們與人連結時的自我更加真實,強化聯繫的樞紐

真實生活相對會更踏實

儘管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有限,卻能從大量的主觀切角累積,進而接近客觀。

能夠較為同理在完全不同身份背景下的人,所展現的性格差異,並且更好的維持關係,因為我們不會侷限別人一定是怎樣的人,也不容易將自己的想像「投射」在他人身上,先入為主認為對方一定是這樣。

自我覺察 (Self-awareness) 的六大好處

一、意識到自己是擁有主導權的

能夠適時用劃清界線,不會讓人有畏懼的感覺,而是柔和的溝通告知對方,這樣的行為、表達讓自己感到不舒服,並不覺得是對方的錯,是因為在乎對方才說出來,同時也告訴對方,應該怎麼做才好。

有許多人會下意識的在被劃下界線時,就認為自己犯錯了,這往往是因為很少有人主動表達自己、習慣壓抑的緣故。

然而,讓對方知道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什麼,也能拉近這段關係,在相處時更加自在。

二、決策時的意圖更加清晰客觀

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,且也能廣納大家的想法,權衡整體的需要進行決策,而非在沈浸在過往的經驗中重蹈覆徹,又或是在有限的資訊中就果斷下出決定,對於日常生活或是決策者而言都大有幫助。

在哈佛商業報就曾經指出,有時高階主管決策的準確度相較於年資較低的主管更為失準,就是因為長期以來以經驗導向行事,缺乏聆聽、覺察與創新的緣故。

三、能從多種角度看待相同事物

光是時間、空間的變化,同樣的事物就有了許多改變,又何況人呢?

有句老話說:「變,是永遠的不變。」一旦我們能夠從越多的觀點看待一項事物,對於意外或是全新的建言開放性也就更高,對自我成長也將更有幫助,人們也會因為能夠被給予信任而更願意發言。

四、好好課題分離不受謠言干擾

課題分離,在阿德勒衍生的著作《被討厭的勇氣》廣為傳播。

個體心理學中強調的是將他人的生命議題與自我割捨。如一位受到性侵而遲遲無法回歸正常生活的人,我們能做到的是完全的關心與陪伴,卻沒辦法將對方一半的痛苦分給自己,甚至拿對方的創傷懲罰自己。

課題分離所要強調的是,儘管人與人之間必定有所連繫,我們卻沒辦法透過陪伴克服他人的課題,而對於自我也是一樣。

有些人因為自己強烈的自卑心而開始憤慨,希望透過貶低、羞辱、散播謠言、冷暴力的方式來抬高自己的位置,有時候越是反擊,對方越是覺得自卑感更加強烈。

這時透過課題分離能力的培養,除了能即時劃下界線,尋找專業協助外,也能藉由自我覺察的能力,將傷害壓到最低。

五、與人之間建立更穩固的關係

劃清界線、善於表達、勇於照顧他人,同時又能廣納各種意見,自然而然親和力就提升許多,無需刻意融入人群,在每種情境中都能輕易展現舒適的自己,調適什麼時候應該展現怎樣的樣貌。

不會有為了逗大家開心,而逼迫自己成為開心果,或是明明被欺負了,卻還是忍著不說、回家一個人覺得委屈,卻從來不表達給對方。

良好的自我覺察能力,不僅能提升與他人的關係,也能提升自我照顧能力。

六、提升對於情緒起伏的控制力

回歸定義,自我覺察是一種釐清情緒、感受、想法與信念的能力,越是理解自己,越能夠在各種無常中保持平靜,對於意外能夠隨遇而安的面對,或是在當下先行處理事件,事後才好好的釋放情緒。

覺察是提升對自我的意識感受度,也可說是對自我的調節。

培養自我覺察 (Self-awareness) 的三種方法

自我覺察,是一項需要長時間有意識培養的能力,這裡提供常見的三個方法。

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簡單練習,但最首要的,是先讓自己處於平靜的情緒,以免過度自我覺察,反而變成無故的焦慮與憂鬱。

一、詢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

比如你覺得我是怎麼樣的人?和朋友聊天時,其他人會怎麼想我呢?

尋找信任的人詢問,以避免對方本身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,此外,多找幾個人,以避免相似的生活圈長期累積下來的偏見。

二、撰寫生活紀錄或日記

是否有過怎麼好長一段時間,寫下來的煩惱幾乎都差不多呢?或許是忙碌中忘記內心的憂慮一直存在。

問問自己以下問題,更加認識自己吧!

  • 今天做了哪些值得感恩的事?
  • 今天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?
  • 今天一整天下來的感受如何?
  • 面對每件事物,我是如何回應的?
  • 我的優點是什麼才讓我存在至今?
  • 接下來,我內心有什麼盼望嗎?

有些問題沒有答案,就寫的抽象一些,隨著時間梳理以及事件的經歷,都會越來越清晰的。

三、練習正念 (mindfulness)

正念是需要練習的,幫助你在飄搖不定時再次回歸當下,在國內外,正念都已經被作為自我梳理的重要技能,以下分享幾個能輕易進入正念的方法。

  • 練習深呼吸,使用腹部呼吸,由鼻子到氣管、肺部
  • 敘述與盤點周遭的所有物件,喊出名字
  • 整理目前身處的空間,清潔、拖地
  • 隨意塗鴉、畫畫,不用在意成果

認識自己是條漫長的道路

什麼是我?為什麼我是我?

這些哲學問題在過往就常常爭論不休,而在存在主義中,在我們有意識以前,我們就已然存在,這些問題都是後設問題。

選擇如何存在、如何活著,則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能力的培養而強大。

回過頭來問問自己,你想過怎樣的人生呢?還在尋找的路途上嗎?很多人都在迷惘中,也沒有完全準備好的一天,但在路途中,總會因為覺察而有所收穫。


參考資料: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