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啊?為什麼練習那麼多次還是差一點點?
好討厭這樣的自己,我真的好笨,真羨慕聰明的人。
如果這次沒做好,我要拿筆戳一下懲罰自己。
內容大要
變得更加完美,才是出社會的負責
最近,達成越多生活的小成就,就越是被周遭的人期待,他們會說:「我想你之後一定會成為大人物吧?」而到了深夜,睡前的那段思考片刻,腦海裡也跟著浮現各種「得更好」的聲音。
「大家都這麼期待我,我能做不好嗎?」
「再多學點東西吧,現在這樣算什麼?」

像是剛從加油站出來的車,火力十足的往著目標急速衝刺,每一個停靠站都不可以休息太久,否則,就是辜負每個人的期待,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。
完美是追求還是成為?
這段衝刺的過程,在最開始是滿滿的成就感,甚至會高興自己是否在完成馬斯洛需求最頂端的「自我實現」?奇怪的是,好像隱約有什麼被壓抑著。
雖然有清楚的目標與方向,知道自己想變得更好,卻不知道應該要變得多好才夠?有些疲倦和鬱悶,看似一切都在軌道上的生活,過程好像落了許多零件,而自己為了趕快跟上大家的腳步,完全不敢懈怠。

滑著手機,上網想找尋是否有和自己一樣的人,看到一首匿名詩說著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」,還有一句語錄「不管再怎麼追求完美,也不會有完美的那天」。像是空虛的河岸被丟了小石頭,稍稍得被觸動到了。
這是因為「完美主義」的心態造成的嗎?
過度要求自己,失去的拿捏的基準,我們要的「完美主義」,是接近完美,還是追求完美的無限上綱呢?以下 YouTuber 維思維的影片做的簡單地講解。
而就奶奶心理學的觀點而言,原來喜愛的「追求完美」,是成為更好的自己,然而,到了後來,只要慢下來就會責怪自己、不喜歡自己,甚至將「做得好」的標準不斷無限上綱,這種時候,就是「完美主義」的心理作祟。
是沒有盡頭、豪無止盡的。就好像小時候考 98 分,家長一樣會問為什麼沒有考 100 分?
而當你考了好幾次第一名跟 100 分,家長也只是回答是你的同學太笨。完美主義的在許多時候是童年時期的外在施壓,進而在長大後成為社會化的自我苛責。
我們誤以為,要成為大人,都得是完美的樣子,忘記了每個大人也都是從孩子長成的,他們仍然也會迷惘、會犯錯、會糊塗,只不過是教育制度的一句「我是為你好」,潛移默化成為我們內心的高我。
「完美主義者」的六點特徵整理有以下
- 覺得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好差勁
- 害怕結果不好於是刻意拖延
- 沒有辦法放鬆與分享任何情感面的想法
- 對於人際關係的選擇有非常強烈的「掌控慾」
- 極致遵守每個規定、計畫
- 為了達成目的,拋棄情感、變得冷漠
對於「應該」與「一定」的觀點反思
如果,追求完美並不是無條件衝刺,而是可以將休息也納入行程,每個小成就都是為了成為喜歡的自己,那麼,完美主義會不會變得更舒服一點呢?

如果做錯只是為了下次做得更好,或是事情只有「可以變得更好」,而不是「成功」與「失敗」兩個答案,會不會對自己的嚴格,就能是更剛好的嚴格呢?
脫離完美主義的六項建議
完美主義本身並沒有錯,只是因為完美主義的思維模式,時常會讓人過度衝刺,為此,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增加以下六個小細節,讓「更好」是一件舒服且喜悅的小挑戰。
- 清楚、明確、可量化的目標,幫助自己不過度衝刺
- 切割遠大的目標,透過行動避免拖延罪惡感
- 不因為焦慮而多工,而是專注盡力做好一件事
- 犯錯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,沒什麼不好
- 好的、壞的經歷只是經驗收穫的不同面向
- 在合理的追求中練習面對犯錯的恐懼
適當配速,完美主義才不至於失速
回過頭來想,當初追求完美的自己,就只是想單純變好而已,但隨著學習經歷以及周圍的人給予自己的回饋,才變得害怕失敗。
如果衝刺的很快很快,累到虛脫,過程中不斷的自我責怪,即使能在短時間內到別人難以企及的領先,卻也不能保證,多年後的自己是否能持續這個快速的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