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大要
知道惹人厭卻總是這樣
日常生活中,往往我們會希望能夠融入群體,或是以融入群體作為生存的方式,然而,也有一些人內在的思緒掩蓋的對現實的在乎,一味的歌功頌德自己的付出。
比如在職場中,待得比較久但實際上不熟悉公司現況的人,有可能會說出這些話:
「公司沒有我,能運作得下去嗎?」
「沒有我的幫忙,你以為你會有今天?」
「不要以為這是你的功勞,這是我在幫你擦屁股。」
或是在同儕中、家庭中也會有以下情況:
「真的是好悲哀喔,我的朋友都相處很久,而你不善交友。」
「可憐,沒有我誰有辦法忍受你到今天呢?」
他們時常稱頌自己的事蹟(儘管外人早已知道事實),仍會竭盡所能用僅有的自認優點來貶低他人,藉由「比較」的差距滿足內心的匱乏。
原來這是「自戀型人格」?
根據 Healthline 可知,自戀型人格 (NPD) 是一種長久性的人格疾患,會無意識地誇大自我,渴望他人的認同與誇讚。如果沒有獲得預期的認同,內心就會因為「自我認知」與「現實」之間的落差,而感到非常失望。
在他人眼中的「自戀型人格」,往往被認為是勢利與自負的,因為他們時長會不經過他人要求主動提供建議,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批評或嘲弄他人,或是長篇大論的撰寫對目標人士的見解,具有一定程度的優越感,認為許多東西本就是他們應得的,以及目前的生活模式過日子並無問題。
自戀型人格的九個特點
根據 DSM-5 (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) 可知,自戀型人格可概括為九項特點:
- 持續性向他人強調自己的重要性
- 專注於「成功」、「權力」、「美貌」
- 自命不凡,認為自己特別的獨一無二
- 需要他人大量的讚賞或認可
- 認為他人應該要無條件的順從自己
- 在人際相處中以自我利益為優先,喜歡佔便宜
- 缺乏同理心,不在意他人的情感需求
- 嫉妒他人,或是認為他人嫉妒自己
- 自大、習慣性膨脹自我
自戀型人格形成,推估為綜合結果
自戀型人格的形成,大多發生在成年期早期,臨床上目前尚未得知確切的因果結論,但就長期觀察的結果,自戀型人格會是多種因素綜合出的結果。
若單就環境因素來看,推估有以下五點:
- 童年虐待或是被忽略
- 家人的過度溺愛
- 家人不合理的過度期待
- 性濫交 (時常伴隨著自戀)
- 社會文化的影響
註:許多人認為第一點與第二點恰好相反,卻造成同樣的結果匪夷所思,以多數人的觀察記錄,童年虐待可能導致創傷而自尊低落,因此需要大量的認同來彌補匱乏;而家人的過度溺愛,則是習慣性認為世界本就圍繞自己打轉。
自戀型人格的治療方式
患有「自戀型人格疾患」的人,由於多以自己的觀點為中心,他人的建議或是反饋時常被作為例外,或容易惱羞成怒地反駁,主動發覺到其實是「自戀型人格」的影響,難度甚高。
目前的臨床治療方式以「心理治療」為主,透過循序漸進的引導,讓患者認知到現狀,盤點內心中的黑洞,卸下以「自戀」包裝「自卑」的外殼,一層層去釐清行為背後的根本問題,是如何導致讓長時間的思考僵化,演變成「自戀型人格」。
如何與自戀型人格的人相處?
與自戀型人格的人相處,由於他們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,且多半反饋只會獲得反駁,因此相處時內心如果沒有先立下界線,做好課題分離,很容易就會被對方的言語所刺傷。然而,這些言語攻擊都只是自我的映射,而非對話者真的做了什麼壞事。
自戀型人格者會主動批評且慣性評價他人的能力或價值高低,多半只是為了提升自我認同進而掩蓋內在自卑的手段,讓被批評者受傷,並非自戀型人格者的本意。
而對於要如何應對自戀型人格者,目前仍然眾說紛紜,沒有最佳解決方案。
有些人說應該要設法避免與他們相處,也有些人說就是順應他們的自卑,在真正表現好的時候給予鼓勵與讚美,又或是在他們冒犯他人的時候適當點出,讓他們認知到問題的存在。
以最終目標來說,我們應該內心先有預備,避免輕易聽進自戀型人格者的批評,如果內心狀態不佳,則應直接避免與之相處。根據知名心理學家霍金斯的情緒頻率指出,悲傷、失落、憎恨、壓抑,都屬於低頻率能量,若是高敏感人格者,往往會耿耿於懷,難以輕易走出。
(延伸閱讀:《付出太多也接收太多,共感人的五個紓壓方法》)
普遍人們唯一能做的,就是在對方真正做得好的時候誇獎、冒犯時主動回饋不適,試圖讓對方意識覺知到現況,其餘,還是得仰賴專業人士的協助。

資料來源:超級旅行者
自戀與自卑並存的矛盾
害怕面對不夠好的自己,於是自戀型人格者在獨處時想像出了一個過度膨脹的自己,在兩個差距極大的自我意象 (self-image) 中相互拉扯,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向他人講述過往成就,從他人的稱讚來打破內在的自卑。
常人言:「好漢不提當年勇。」但不想面對事實時,回到過去是不得不讓自己心安理得的選擇。
若要從自戀型人格者想要脫離現況,或許比起學習如何去避免「自戀」而延伸出的傷人行為,或是持續性盤點批評他人的不完美,反過來面對較為脆弱的自己,去盤點過往發生過的事件,與曾經的行為、感受,審視釐清為何需要如此大量的誇讚,會是整理內在時更好的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