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長久壓抑,會改變人類基因?

曾經陷入低潮,那份鬱悶是好幾種情緒堆疊起來的,在手機上翻來覆去、在床上翻來覆去,回顧一件又一件無解的事情,無奈接受以外,更不自覺得衍生出許多壓抑。

這些情緒我們看不見,卻在倉促的生活步調中,隱隱約約累積,長期下來,不只是心理健康受害,身體的運作機制也會跟著改變。

在嬰兒時期,有需求的時候,我們用「哭」來呼喚扶養者的照顧,而這也是依附狀態的起初,關係著我們一生與人相處的模式,並連帶對「愛」最初的認知。

哭是一種行為,而情緒則是一種「情感狀態」,根據 Marian Rojas 心理學家所述,是身體對生活環境、日常事件以及我們的主觀性所做出的反應。情緒不僅反映我們如何為人處事,也協助我們表達感受。

情緒從來都是主觀的

記得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世界是一面鏡子,它的模樣來自你的認為。」

而此概念也可以連結到情緒,相同的事實,每個人主觀做出不同的解讀,就會擁有不一樣的情緒,進入到不同的「情感狀態」當中。

比如一隻小貓突然從巷子裡冒出來,有些人對貓的眼睛反光感到害怕,也有些人會覺得小貓需要被照顧,欣喜非常的先拍張照,接著就到附近的超商買貓糧。

與生俱來的六大基本情緒

大家讀過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嗎?

回憶一下!小時候還沒有任何規則與拘束的日子,在那段時間,我們所有的情緒,都是天生且自然而然的。比如在看到深不見底的黑洞時,我們會感到恐懼;在喝到暖呼呼的牛奶時,我們會覺得快樂。

這些不需要經過學習,在還是孩提階段就能自然而然表達的情緒,根據美國心理學家 Ekman 在 1972 年測量臉部 42 塊肌肉動作時,歸納出了普遍人們都會有的六大基本情緒。

分別是憤怒、厭惡、恐懼、快樂、悲傷與驚訝。

情緒如何影響身體?

根據 Candace B. Pert 在《情緒分子》一書講述了情緒對健康的影響。

簡單來說,每種情緒都可以是一種類鴉片受體 (opioid receptor),類鴉片受體存在於我們的細胞膜表面,會選擇性與神經肽 (neuropeptide) 結合,構成情緒的基礎。

不同的情緒,就會組織出不一樣的情緒分子,向內部的細胞傳遞資訊,改變細胞的化學與頻率。舉例來說,當我們感到憤怒時,心跳就會加快、並且呼吸開始急促。

情緒分子長期帶來的影響

這些情緒分子改變的細胞行為,可以是新蛋白質的生成或細胞分裂、離子通道開啟或關閉,甚至是外貌的遺傳改變。

也就是說,情緒不止會影響身體,也會間接改變我們的生理行為與基因機制。也由於這項重大發現, Mr. Bert 被譽為現代心理神經免疫學的創立者。

壓抑,是情緒最大的惡夢

直到現在,我們的生活中仍然不乏身為某些社會角色,就該盡其本分的限制。

即使心安理得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,也難免會有人自以為的參與,並且提供大量我們並不需要的建議。

西班牙有句諺語:「如果不斷把水吞下去,你就會淹死。」

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則是:「被壓抑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,它們此時被活埋,往後就會以最糟糕的方式爆發。」

由於社會鼓吹美德、禮貌、尊重,不少人藉此踩上你的界線、踐踏你的尊嚴、剝奪你的人生主導權,加上壓抑與包容容易被誇獎,而情緒化與敏感又被視為脆弱的象徵,才導致身心狀態被迫失衡。

壓抑的情緒等於拒絕接受

如果我們壓抑悲傷,不允許自己哭泣,等同內心有個嚴厲的大人,拿著鞭子處罰真的受傷的孩子。

如果我們壓抑憤怒,告訴自己沒有必要,等同將自己的界線不斷後退,內心從花園變做了荒原,我們感到孤獨,卻不知道如何是好。

壓抑的情緒永遠存在,拒絕接受,它就會在內心生根而漸漸蔓延,常常等到我們再也感受不到情緒時,才發現,連要感到快樂、難過,都已經做不到了。

曾聽人說過,「我」相當於自我與處境的綜合。

假如我們擁有明確的自我,卻仍然覺得壓抑,是否可以觀察環境中的人事物,正漸漸腐蝕著你,而你卻被牽著鼻子走、毫無察覺呢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