憂鬱症就像感冒 奶奶心理學

什麼是憂鬱症?徵兆、成因、治療方法

每天張開眼睛,都覺得全身無力,時常在夢裡遇到好多人追殺,為了活下去,只得逼迫自己拿起刀子,殺了所有的人。

日復一日,抑鬱、沮喪、鬱悶、悲傷,有時候知道來源,有時太多記憶混雜在一起,不想承認自己患得憂鬱症,成了病人,只能更加壓抑、忍耐,讓病情越來越重。

憂鬱症已是全球社會排名第三大的疾病

根據社團法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所述,在 2004 年,憂鬱症為全球第三大疾病,如果繼續以目前的速度成長,在 2030 年,憂鬱症將會成為全球患者比例最高的疾病。

據美國研究所知,2010年美國投注約莫 210.5 億在憂鬱症患者的治療上,儘管如此,研究以及尋找根治方案的醫療資源,卻遠少於同樣也相當常見的癌症與糖尿病

憂鬱症的無助 奶奶心理學

我們都不想成為病人,甚至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困擾,習慣性為各種社會角色安排適當的特質,成為學生時要乖巧、出了社會要獨立、做個孩子要孝順、當了家長要負責。

在扮演每個角色當中,我們很少有時間與機會宣洩眼淚,也害怕,自己並沒有這個資格悲傷,太多的情緒,只會拖累他人而已。

也許是這樣的迷思,或是俗諺的「嬰仔人有耳無嘴」,在亞洲我們早已習慣了每件事情都有正確答案,人生甚至有成功路徑,或是有些人已經滿足且獲得了人生勝利組的頭銜。(儘管許多人生勝利的人活得並不快樂)

壓抑的社會風氣讓憂鬱症患者無法及時治療

在 2002 年台灣曾經研究兩百多萬份的樣本,發現 15 歲以上有明顯憂鬱症徵兆的患者高達 8.9%,而真正有病識感、或是前往就診的患者,僅達 2.3 %。

受到情緒所苦,許多人寧願繼續忍耐下去,也不願意被貼上憂鬱症患者的標籤,回想高中時期也有位同學常常請假,儘管和別人說話時總是有說有笑,但只要一個人時,就可以發現他面無表情,彷彿從未是學校的一份子。

還記得一次和他聊天,他和我說:「家人從小到大習慣我考 100 分,以前是普通的國中、國小,現在是第一志願的高中,怎麼可能每個人都 100 分?」

同儕是影響憂鬱症患者就診的因素之一

從班上的風氣也能稍微感覺到,成績好的人總是跟成績好的人待在一起,成績較差的人,有的玩社團、有的鬱鬱寡歡。

到了高三,不少黑馬竄出,成績好的人又換了一群朋友圈,因為考上好學校,是學校、家長、補習班老師認為的成功路徑,而這也間接導致憂鬱症患者感到無助或是被忽略。

學生時期的憂鬱症 奶奶心理學

身為學生,在未滿 18 歲以前,向學校請假需要有正當理由,就連前往身心科診斷,也需要監護人陪同。與社工、心理師朋友聊天時,常常也會聽到他們無奈的說:「其實該來諮商的是他的家長,而不是他的孩子。」

若未滿 18 歲,前往身心科就醫,得特別尋找未成年門診,並且在發生以下三種情況時,仍然會需要通報監護人:

  1. 涉嫌暴力或是性侵,已經涉及法律問題的事件。
  2. 有明顯尋死意圖,且言語中多次提及如何離開世界。
  3. 在身心科的診斷結束後,需要後續的進階治療。

改編自知名作家吳曉樂知名戲劇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,其中就是撰寫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,許多心理書籍也時常提及: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。

希望憂鬱症患者能夠早期獲得良好治療,又或是跨出第一步,透過諮商進一步練習內心的肌肉,政府在近年來也推行「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」,希望 15 ~ 30 歲的年輕族群可以主動透過諮商探索自我。

(你是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適用者嗎?延伸閱讀:各縣市心理諮商合作機構名單)

辨別憂鬱症的九大徵兆

憂鬱,如果不影響正常生活,就如同天氣的晴時多雲偶陣雨,只是普通的情緒,過了,就沒事了。只有在憂鬱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,甚至到無法正常運作、失去感受的時候,才必須趕緊就醫。

(延伸閱讀《感受不到情緒,麻木到與世界疏遠的「解離」》)

根據 DSM-5 醫療手冊可知,憂鬱症的徵兆有以下九點:

  1. 無法快樂、時常煩躁與鬱悶
  2. 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
  3. 體重或食慾,在短時間急遽下降或增加
  4. 難以入睡或一睡就好幾個小時醒不來
  5. 思考變得緩慢,而情緒卻容易激動
  6. 容易疲倦,失去活力
  7. 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
  8. 無法專注或投入在任何事情上
  9. 反覆思考如何離開世界,並著手規劃

以上徵狀只要符合其中五項,持續(或時常)發生將近兩個禮拜以上,就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。

憂鬱症的成因為何?

科學家深入研究憂鬱症多年,發現憂鬱症並不像一個蘿蔔一個坑,只是單純的天氣太冷所以咳嗽的因果關係,是由多種因素堆疊導致的結果,常見的因素有以下:

  1. 生理因素:賀爾蒙失調、腦內生物傳導失常、大腦構造差異
  2. 心理因素:生活壓力、習得性無助、創傷、早期失親
  3. 遺傳因素:家人有心理疾病史

除了以上,憂鬱症也有可能來得毫無來由

一個樂觀開朗的人,忽然就被憂鬱症淹沒,感受不到快樂,每天睡著時都在噩夢當中,回到了現實又如同虛幻、毫無意義,反反覆覆、情緒蔓延,好像生活中的所有人事物,都與自己毫無相關。

憂鬱症有可能復原或痊癒嗎?

陷入憂鬱,短則幾個月,長則數年或是數十年,藥物陪伴一生就好像隨身提著點滴,永遠都是病人。這種想法,讓許多憂鬱症前往就診時,敘述完近期狀況後,倒數幾句都是:「什麼時候我會痊癒?」

這個問題,最後都會不了了之。

憂鬱症就像內心的感冒,只是治療時間較長,如這次天氣特別冷,忘記穿外套,所以不小心流鼻水需要吃感冒藥三天。

沒有醫生能夠保證,是否下一次寒流來襲,憂鬱症患者能夠只靠一次的痊癒經驗,在這次低溫之下穿上外套就能平安無事。

憂鬱症就像感冒 奶奶心理學

憂鬱症的治療時長平均落在 6 至 13 個月,經過妥善治療,憂鬱症患者往往能順利恢復正常生活,與常人無異。其中 50% 的患者在治療後無再次發作,另外 50% 則有兩次或兩次以上的發作經歷。

憂鬱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?

根據每位患者的需求以及徵狀差異,常見的治療方法有以下三種:

  1. 藥物治療
  2. 心理諮商
  3. 其它治療

其中藥物治療多半為協助憂鬱症患者能夠減緩憂鬱症徵狀,幫助在心理諮商時能夠確切冷靜地吐露內容,讓心理師能夠在晤談中循序漸進幫助患者找到勾起憂鬱症的癥結點,又或是引導看待每件事情時,都能有更多元的觀點,也就是提升情緒的復原力 (resilience )。

憂鬱症徵狀較為嚴重的患者,因為科技的發達,也可嘗試電痙攣治療 (ECT) 或是穿顱磁刺激 (TMAS) ,需要透過以上兩者治療者,多為藥物治療或心理諮商成效不佳才使用,多為自費療程。

而憂鬱症的種類多元,其中季節性抑鬱症多因為日照時間的不足所導致,這時就會透過光照治療幫助患者恢復原來的賀爾蒙水平。

憂鬱並非不知足,只是一時的內心感冒

光是閱讀憂鬱症的分類,我們就可發現人的多變,每個細微的差異,都能衍生出另一種病名。

與其害怕自己成為病人,可想像病名只是醫生為了方便開藥的下的標籤,我們都只是為了健康而就診,社會的污名化短時間內無法改變,但透過知識推廣,誤解就能減緩而弭平。

憂鬱症自我檢測免費資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