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新冠肺炎疫情恐慌會吵成這樣?從這五個心理防衛機制了解背後原因!

遭受攻擊時,無意識的心理防衛機制

「就是他們啊~防疫破口!」

「你就是不戴口罩才確診啦!」

當攻擊的聲音越是大聲,累積的越來越多,就會形成似乎正義的立場,這些聲音不斷高漲,就可能觸發防守方潛意識的心理防衛機制。該心理學理論最初是由 Sigmund Freud 在 1894, 1896 年提出,而他的女兒 Anna Freud 在 1936 年也對該理論再次更新,在後續也有不少心理學家持續更新。

資料來源:Pexels

對於新冠肺炎的疫情,此次觀察到最為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,有以下五種:壓抑、否認、合理化、內射作用、理智化。

ㄧ、壓抑 (Repression):忍耐是顧全大局的解方

如果情緒是小寶寶,心理防衛機制的壓抑,就是在小寶寶哭的時候嗚著他的嘴巴,然後不停的在小寶寶的耳邊喊:「撐住,懂忍耐的你最勇敢。」

各種資訊不斷重複播送,恐懼的感覺讓人無所適從,但是為了大家好,也不知道能怎麼做,只好選擇了壓抑。這些忍耐與不自在,讓負面情緒潛伏在內心,更加難受。

延伸閱讀:【讀後感】讓愛自己變成好習慣

二、否認 (Denial) :我說沒有就是沒有

慌張的生活讓人害怕,各種不知所措的事件接踵而來,當身邊朋友關心,問起自己:「你最近 …… 是不是過的很辛苦呀?」又或是:「你最近一直咳嗽,該不會是……?」

資料來源:Pexels

不敢面對新冠肺炎的一切,內心壓力實在太大,無論是工作或是校園生活,又或是自己到底該不該先停下來自己,一切都變得亂七八糟,可是卻不自覺地回答:「不會啊!我生活規劃都在軌道上。」

好像說服別人沒有這回事,就真的沒有這回事了

三、合理化 (Rationalization) :你這樣做是錯誤的

當萬華區茶藝館群聚導致確診人數劇增,加上社會對於八大行業的既定印象,在短時間內,「人與人連結」相當於腥、羶、色的「不應該」。

事實上,沒有人想要成為病人,沒有人想要傷害別人。

在身陷恐慌之際,就可能無意識以「正義」合理化指責,失去了體諒與理解,留下真理與絕對。越是恐慌,就越是想要追求正義,合理的指責錯誤,成為無助、恐慌的情緒宣洩。

延伸閱讀:《錯誤共識效應 (False Consensus Effect) :我是這樣想的你一定也是!》

四、內向投射 (Introjection) :就是我的錯沒錯

周遭的指責與嘈雜,蓋過了內心的聲音,確診的病患或是身在危險區的病患,即使當時並非有意,也並非拒絕戴上口罩,卻為了符合社會的指責以及價值觀,會自然而然地不多加任何解釋,而直接認為:沒錯,都是我的錯。

這樣一來,別人的指責就不是指責,是原來就有的問題,對自己而言,就如同既定事實,就不會有被攻擊的害怕了。

五、理智化 (intellectualization) :淡定到不科學

如果內心一直相信著主觀的視角會操弄現實,導致事情扭曲失去原來樣貌。對外展現的任何訊息,就會抽換掉了感受的字眼。

像是內心明明想著:這群人跑去那種地方也太噁心了。
會替換成:有一群年長者於茶藝館聚集。

事實上偏見還在,只是害怕別人批判自己的「主觀」,而選擇改變自己。

只是疫情太突然,沒有人想傷害彼此

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的恐慌,衍生出的心理防衛機制其實遠不止這五種,可以知道的是,這些想法與行為大多是因為害怕與無助的情緒無處宣洩,而潛意識認為這是好的方法,無意識替我們執行的。一切都沒有不好,也沒有對錯,也不是我們理解他人內心後,作為充足資料加以指責的證據,就只是讓我們看清一切慌亂的本質,都源自於新冠肺炎環境帶來的動盪。

資料來源:Pexels

為了更團結的台灣,一起攜手並行對抗新冠肺炎,我們需要做的是顧好自己的內心,強化自己的情緒韌性 (不讓壓力摧毀自己對未來的希望感)。

三個保心法,時刻守護你我的心

認知到問題的存在,是釐清自己是否被潛意識操控的重要關鍵,我們可以從以上的心理防衛機制中,了解自己目前是否在安穩的狀態,整頓好自己,我們才能有足夠的力量照顧好彼此,而不是在恐慌中無意地製造更多恐慌,為此,我們可以從以下三件事開始著手。

  1. 坦誠無力、無助與恐慌,不把情緒宣洩於他人
  2. 吸收足夠的訊息,可列下清單遠離帶來恐慌的資訊
  3. 確定自己狀態好,才與他人對談,培養自我價值感

從「合理化」的心理防衛機制中,我們可以發現,無論是意圖改變別人或是責罵別人,會是在當下無意識認為最為有效的方法,在怒罵的過程,內心的慌張也跟著舒緩,但是當怒罵的人越來越多,還在努力的人就得把時間拿來回應輿論,而分心於處理疫情,而這都不是我們樂見的結果。

不管如何,對於無法改變的過去,還是在疫情結束後再慢慢檢討吧!

參考資料:
Simply Psychology《Defense Mechanisms》
Hello 醫師 《心理防衛機制是什麼?你我的潛意識都會保護自己》
維基百科 :心理防衛機制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